珠三角的外骨骼机器人火了,人形机器人也接到大单了。
这事儿,说白了就是“机器人概念股”终于开始有点“落地”的意思了。
以前,我们听到机器人,脑子里浮现的要么是科幻电影,要么是工厂里冰冷的机械臂。
现在呢?
爬泰山能借个外骨骼,车间里能看到人形机器人打螺丝了。
这变化,知道为啥吗?
不是因为技术突然爆炸,而是需求上来了。
你想啊,老龄化社会,谁还没个腰酸腿疼的亲戚朋友?
景区也想搞点新花样吸引游客。
再加上新能源汽车这种新兴产业,对智能化生产线那是刚需。
余运波的公司,800平米不够用了,要扩到5500平米。
这就像是,原本以为只是小打小闹的街边摊,突然变成了连锁快餐店,不扩店根本忙不过来。
深圳这家公司还只是冰山一角,其他机器人厂家也一样,订单多到“愁得不行”。
但问题来了,为什么以前没这么火?
记住:技术成熟度、成本降低、应用场景拓展,这三者缺一不可。
人形机器人,以前一台要300万,现在几十万就能搞定。
这操作相当于,从私人飞机降价到经济舱,受众一下子就大了。
优必选科技还想把价格压到2万美元,这要是真实现了,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也不是不可能。
可别高兴太早。这波“机器人热”,也得冷静看待。
一方面,景区外骨骼,说白了还是个“尝鲜”项目。
30块钱一小时,体验一下还行,真要天天穿,谁受得了?
这就像共享单车,刚出来的时候多火啊,现在呢?
另一方面,人形机器人进工厂,也面临不少挑战。
机器人的“群体智能”听起来很酷炫,但真要跟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比,效率、灵活性还有待提高。
这就像是,刚毕业的大学生,理论知识一大堆,但实际操作起来,还是得慢慢磨练。
再说了,新能源车企引进机器人,真的是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吗?
难道没有一点“秀肌肉”、提升品牌形象的意思?
这种情况,就好比,老板花大价钱装修办公室,是为了提高员工工作效率,还是为了给客户留下深刻印象?
而且,机器人替代人工,这事儿本身就挺复杂的。
一方面,提高了生产效率,降低了成本;另一方面,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失业。
这就像一把双刃剑,用得好,能开疆拓土;用不好,可能伤到自己。
所以说,机器人爆发式增长,是好事,但也要避免一窝蜂。别到时候,一地鸡毛。
2025年,业内人士说可能是“机器人量产元年”。
但,这真的合理吗?
量产之后呢?
市场需求真的能跟上吗?
如果量产出来的机器人,最后只能在仓库里吃灰,那岂不是又一个“风口上的猪”,被吹起来之后,摔得更惨?
人真的是太难了。
想偷懒,想解放双手,想提高效率,但又怕被机器人抢了饭碗。
这简直就是“既要…又要…”的终极形态。
所以啊,别光盯着机器人,多想想自己能做些什么,才能不被时代淘汰。
毕竟,机器再智能,也替代不了人的思考和创造力。
你说呢?